層流潔凈手術室怎樣管理才能夠發揮真正作用?
華銳凈化 2020-07-14 23:10:10 閱讀
空氣處理機組、新風機組應定期檢查,保持清潔。
新風機組粗效濾網宜每2d清潔一次;粗效過濾器宜1月~2月更換一次;中效過濾器宜每周檢查,3個月更換一次;亞高效過濾器宜每年更換。發現污染和堵塞(dǔ sè)及時更換。
末端高效過濾器宜每年檢查一次,當阻力超過設計初阻力160Pa或已經使用3年以上時宜更換。
排風機組中的中效過濾器(作用:過濾雜質等)宜每年更換,發現污染和堵塞(dǔ sè)及時更換。
定期檢查回風口過濾網,宜每周清潔一次,每年更換一次。ICU病房有針對性的監測供給,又被稱為深切治療部。是隨著醫療、護理、康復等專業的共同發展、新型醫療設備的誕生和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進而出現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康復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如遇特殊污染,及時更換,并用消毒劑擦拭回風口內表面。
設專門維護管理人員,遵循設備的使用說明進行保養與維護;并制定運行手冊,有檢查和記錄。
機房的維護
方便的回風口清理方法
相對濕度的控制(control)
相對濕度與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fungus)毛的生存密切相關,恰當的水分是細菌的營養源,研究(research)顯示,相對濕度50%時,空氣中的浮游菌10min死亡;相對濕度更高或更低時,即使經過24h,大部分細菌還活著。在常溫下,相對濕度60%以上可發霉(有機物因霉菌生長而變質、變色),而相對濕度80%以上,則不論溫度高低都會發霉。
手術間人員的管理
從感染控制的角度,以下人員不適合進入潔凈手術室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傳染病的工作人員。
2.患有皮膚病,面部、頸部、手部等有感染者。
3.患有其他對手術室可能有不良影響的疾病或裸露傷口的人員。手術室裝修層流手術室不僅要求高度潔凈的空氣(進入手術室的空氣首先須經高效過濾器凈化),而且要求能控制氣流的流通方向(即采用層流超凈裝置),使氣流從潔凈度高的手術區域流向潔凈度低的區域,并帶走和排出氣流中的塵埃顆粒(塵粒)和細菌。
4.與手術無關的人員,如廠家、公司人員、留取解剖標本的研究人員等。
5.未按規定穿好潔凈工作服,未糾正不良個人衛生習慣者(如搔頭、挖鼻、搓皮膚等)。
原則:手術間的人數應在滿足手術需要的前提下降(descend)低到最少(如必要的手術醫生、護士和麻醉師),一般大手術不超過12人,中手術不超過8人,小手術不超過6人,應嚴格限制其他人員進入手術室,參觀人員必須經主管部門批準,并應控制人數(2-4人),按指定手術間參觀手術,不得隨意走動和出入,不得距手術臺過近,應與手術者和手術無菌(fungus)臺保持30cm以上的距離。
潔凈室人員穿著管理:
目的:人體是生物污染的主要來源,其穿著的設計(帽子、口罩、隔離服及鞋套等)不僅是為了防塵,同時也是醫患之間的屏障。
所有進入者都必須符合潔凈室穿著要求,進入潔凈室(區)人員應徹底(thorough)更換清潔的衣鞋,并做好頭部、口鼻部位的保護,以制止自身的“發菌(fungus)”;必要時入室前進行沐浴。
口罩、隔離服一旦受潮、污,應立即更換。
穿著的隔離服等只能使用一個班次,穿著個人防護用品離開潔凈室(區)后,其個人防護用品則被視為“污染”的,再次進入時應重新更換。
使用防塵、防靜電、防水隔離服。
室內應保持安靜,人員避免大幅度的肢體運動與抖動各類織物,以減少揚塵。手術室凈化由于歐美手術室潔凈標準與中國環境存在細微差別,常規的國際標準和國內區域行業標準都普遍難于確保手術室凈化的長期穩定(一般只能3-10年重建、低檔工程1年即需要翻新),所以在工程質量方面出現了明顯的檔次劃分。一些知名凈化工程公司,在通行標準之外,基本都設有自身執行的高于國際化通行標準的凈化指標。
吸煙者應在吐完最后口煙15min后,方可進入潔凈室(區)。
重復使用的個人防護用品,建議采用透氣性好,不發絮的,且耐高溫處理的面料。
手術間的清潔消毒
手術間常規消毒
接臺手術消毒
手術間終末消毒
特殊感染患者手術時消毒隔離措施
1、手術科室應提前與手術室聯系,并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感染名稱。
2、將患者安置在隔離手術間或負壓手術間,手術間門上應掛隔離標記。
3、嚴禁參觀手術。
4、手術人員應穿戴標志醒目的隔離服、隔離鞋并有特殊的防護用品,如手套、眼罩、口罩等,不得隨意出入手術間。
5、設巡回護士2名,手術間內、外各1名,所需物品均有室外護士傳遞。
6、手術中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
7、術后用專用平車從隔離手術室將患者送回隔離房間,平車用后及時進行處理。
8、術后嚴格按要求做終末處置。
質量控制基本原則
有效阻止室外的污染侵入室內,這是潔凈室控制污染的最主要途徑,主要涉及到空氣凈化處理技術,室內壓力的維持等。
迅速有效地排除室內已經發生的污染,這主要涉及到內的氣流組織,也是體現潔凈室自凈功能。
控制污染,減少污染源的出現,這主要涉及對塵源的控制,更多的是體現內部管理。
制定相關制度
潔凈室使用管理制度(使用情況記錄本)
日常監測制度(監測結果登記本)
日常維修保養制度(維修保養記錄本)
潔凈室衛生保潔制度(保潔工作記錄本)
潔凈室年度綜合性(integrity)能監測制度(綜合性能監測報告書)
使用中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如遇停電如何處理等)
質量控制
感染控制(control)與無菌技術:
◆無菌技術
◇嚴格無菌(意思:沒有活菌)操作
◇堅持滅菌(fungus)監測
◇樹立屏障理念
◆潔凈室衛生
◇保持清潔、干燥
◇堅持濕式衛生
◇清潔為主、消毒為輔
◇定期清洗、更換濾膜
◆物品質量管理:
◇ 物品滅菌(fungus)過程管理
◇ 無菌物品存放管理
◇ 潔污物品分流與隔離轉移
◆地面質量管理:
◇ 清潔是消毒的必要與前提
◇ 水質(鐵、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銅質)
◇ 廢棄物丟入套有黃袋的桶內
◇ 堅持濕式衛生、分區域
◆設備的管理:
◇ 設備表面保持清潔
◇ 表面清水濕擦,75%乙醇
◇ 不用時,不能用布質遮蓋
◇ 空調機的維護保養
日常監測
常規監測(Food Monitor)(1次/月):
◇ 空氣細菌菌落總數(個/皿·30min)
◇ 醫務人員手的污染
◇ 物體表面污染
年度綜合性能監測(1次/年):
◇ 潔凈度等八大類指標監測
潔凈層流室測點位置
SSI的危險因素
SSI:細菌感染是否經空氣傳播?
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bundle
小結
潔凈手術室為手術患者和工作人員提供了潔凈而舒適的環境,但管理不規范反而會增加環境的污染,給患者帶來感染的風險。故硬件要硬,軟件更要硬,否則,再好的潔凈技術,不好好管理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